淮北抗日根据地
日期:2023-02-08 19:48:32  发布人:校工会办公室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军部重建,新四军第四师随之成立。该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建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创建的19块根据地之一,下辖20余个县,面积41300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是华北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联系的纽带,是我军发展敌后抗战,发展华中、东进苏北、向西联系中原的前进阵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转移皖东北,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八路军第四纵队改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张震为参谋长,萧望东为政治部主任。3月1日,新四军第四师在淮上地区纽家湾正式宣告成立。当时,四师陷于敌伪顽的夹击中,处境十分困难。5月4日,彭雪枫奉令率四师师部及直属队转移皖东北,其余部队留路西坚持。5月29日,反共军向我大举进攻,我军遂于30日全部撤离路西,淮上抗日根据地干部也随军转移到皖东北。

第四师奉命转移到皖东北地区后,大大增强了皖东北的抗日力量。1941年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撤销苏皖区党委,在其辖区内分别成立皖东北和淮海两个区党委。皖东北区党委书记刘子久,副书记刘瑞龙。8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为加强新四军第四师的领导,任命邓子恢为新四军第四师政治委员。8月23日,华中局决定:划淮河以北、运河以西、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为淮北苏皖边区,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和军政委员会,撤销皖东北区党委,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党委。1941年秋,新四军第四师与淮北军民一起,胜利进行了程道口战役。此战役,粉碎了顽军韩德勤部与王仲廉部东西夹击新四军第四师的企图,使新四军取得控制运河两岸的主动权,打通了苏北与淮北两块根据地。

第四师进入淮北津浦路东以后,采取了积极扩展的方针,开辟根据地,在发展中求巩固。主要发展的方向是西(宿东)、北(邳睢铜)运河沿线及海郑公路(徐州一一宿迁段)两侧,进一步巩固洪泽湖周围地区成为我方基本根据地,大力推进根据地中心区的各项建设工作。由于减租减息与增加工资的认真实行,群众生活获得了相当的改善,抗日积极性大为提高,为工、农、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党的组织也有了大的发展,民主政权在工农群众中获得了更加深厚的基础。民主政权全面开展憎爱分明的锄奸工作,建立和加强地方武装。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征改公粮、整顿税收、扩军、冬学和改造基层政权等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942年春,新四军第四师为配合淮海地区的反“扫荡”,在海郑公路沿线连续出击取得胜利,又进行了张小圩战役。这次战役,不仅堵住了反共军东进的道路,而且还开辟了泗灵睢和萧铜东部的游击区,打通了邳睢铜和宿东、萧铜的联系,对巩固和扩大淮北抗日根据地意义重大。

从1941年6月至1942年8月,四师主力和淮北军区地方武装为保卫边区,巩固、扩大边区,缩小敌占区,积极向敌伪军发动进攻,作战340次,毙伤俘敌伪6035名,攻克日伪据点13处,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

坚持反“扫荡”、反蚕食、反伪化、反摩擦斗争,保卫淮北抗日根据地

淮北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敌伪据点的不断被拔除,使日本侵略军惶恐不安。1942年11月,驻徐州的日本第十七师团、驻明光的独立军第十三混成旅团各一部,加上伪军共7000余人,出动坦克、汽车、汽艇,在飞机的掩护下,由泗县、宿迁、淮阴、盱眙、五河等地气势汹汹长驱直入,直达洪泽湖畔。同时,敌人用重兵“扫荡”淮北,建立据点,推行伪化,妄想歼我主力于洪泽湖畔。在四师及淮北苏皖边区党委领导下,我军民团结奋战,开展了33天反“扫荡”斗争,先后进行了屠园圩战斗、马公店战斗、泗灵公路破击战、朱家岗战斗、小蚌埠战斗等激战,粉碎了敌人歼我主力的计划和在我中心区安设据点的企图,歼敌700余名,沉重打击了敌伪的有生力量,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品,敌被迫撤离,连军用地图都丢了。反“扫荡”斗争坚定了我四师将士、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的抗日保乡巩固边区的信心。四师各部队在战斗中得到实际的锻炼,战斗力大为提高。

11月下旬,为实现党的领导一元化,统一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经中共中央批准,取消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调整加强淮北苏皖边区党委,撤销淮北军区。

1943年1月,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决定,全边区成立4个地委和联防办事处、3个军分区。

为了粉碎日伪军的蚕食和伪化阴谋,区党委制定了反蚕食、反伪化斗争的方针和方法,即以地方武装与敌纠缠,主力部队机动突击,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敌战区推进,拔除伪据点,相机袭击日军薄弱据点,加强敌占区工作和民兵工作。

1943年上半年,淮北根据地精兵简政,以战备姿态去开展工作,由于边缘各区的不断战斗,赢得了中心区的相对稳定。

当时的中心任务是战争。除边缘各区连续进行反蚕食、反掠夺斗争外,较大规模的战斗值得一提的是山子头自卫战役,此役击毙了顽军保安第三纵队司令王光夏,生俘韩德勤以下官兵1000余人,摧毁了苏北反共堡垒一一韩德勤部,保卫了淮北根据地。11月前后,打破了敌伪对我边缘各区的“治安肃正”计划。全年作战1580次,毙伤敌4000余人,俘敌5800余人,拔除据点36处。军事上的胜利坚守了阵地也扩大了边区,从敌伪手中夺回了13个区72个乡、约11000平方公里的国土,解放了50多万被敌伪蹂躏的民众,粉碎了敌伪的蚕食阴谋。南与淮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北与鲁南抗日根据地相连,开辟了华中与延安的交通线,东部控制了运河线,跨津浦路的萧宿铜军民扼守顽军东犯的西大门,保证我军将来西进的通路。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亦得以稳步迅猛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根据地军民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度过了黎明前的黑暗和困难时期,使淮北抗日根据地在建设中不断巩固发展。

挥师西进,收复失地,扩大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4年4月,日军调集14万的兵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驻守平汉线两侧之国民党汤恩伯等部30余万人,节节败退,一个月内丢城38座,损兵数万,失地千里,使中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沦于日军铁蹄之下。

遵照党中央向河南敌后地区发展的指示,8月,第四师主力5个团奉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执行西进任务,与企图阻我西进的伪顽合流的顽第四十纵队王传绶部首战小朱庄,全歼王传绶部1500余人,打开了西进的大门。至9月上旬,四师先后收复萧县、永城、宿西县和15个区级政权,组建了1000多人的地方武装。9月11日,四师主力于夏邑县东八里庄包围了顽第二十八纵队二支队李光明部1000余人,经我猛攻和骑兵团拦截砍杀,敌死伤甚多。李部第三营及特务营一部300余人投降。俘敌支队长李光明以下官兵500余人。战斗中彭雪枫师长不幸中弹牺牲。中共中央任命张爱萍为第四师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继续指挥四师西进抗日。经过连续苦战,取得涡北自卫战役的重大胜利,歼灭来犯者6000余人,缴获步枪20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挺、大小炮100余门、战马600余匹。9月24日,八路军南下部队在涡阳县曹市集与新四军四师主力会合,举行盛大会师大会,共同庆祝反顽斗争的胜利。

10月初,国民党第一战区调集重兵企图从涡(阳)蒙(城)地区、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三面合围四师西进部队。

此时,我军相继恢复了永涡、宿蒙、宿怀等8个县的政权,这些地区的土顽大部被肃清。八路军南下部队返回陇海路北;四师返回津浦路东;十一旅及二十七团、骑兵团和3000名地方武装,坚持涡河以北阵地,顽军合围计划落空。

这一年,四师西进4个月,粉碎日伪“扫荡”及顽军的阻拦进攻,歼灭日伪和顽军13000余人,拔除据点36处。路西基本上恢复了原豫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范围,扩大了我军在西线战略反攻的前进阵地。路东则在主力部队西进的情况下,胜利地坚守了原阵地,并动员万人参军。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展开大规模反攻,扩大解放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1944年冬和1945年春,淮北边区工作的总目标是开展路西、巩固路东,达到坚持根据地准备反攻的目的。其间,创建了10个独立团,吸收了10000名新战士,组织了10万民兵。广泛深入开展了群众生产运动,确立了基本群众在农村中的优势,加强了各阶层团结。

1945年2月上旬至3月中旬,我军向敌展开春季攻势作战,攻克尤集、青龙集和界沟等地,拔掉了汴塘伪据点,歼敌4000余人。

自4月中旬开始至5月中旬,淮北军区部队对洋河至众兴、固镇至灵璧等公路展开破击战,进行大小战斗25次,攻克据点20处,消灭敌伪3000余人,解放国土1200余平方公里,使宿东、邳睢铜和中心区连成一片。接着举行宿南战役,共歼伪十五师特务三团、五十七团全部、五十八团5个连、五十九团2个营、特务团1个营,毙伪军100余人,俘1800余人,攻克敌据点3处。三分区3个独立团发动睢宁战役,先后攻克海郑公路上大王集等17处据点和睢宁县城,全歼守敌2200余人,开创了华中地区地方武装解放县城的先例。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9日,我军解放泗县县城。9月21日,伪军第十八师在永城西举行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二军。至此,除津浦、陇海铁路沿线,淮北地区全境解放。

在党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在艰苦的抗战中,新四军第四师和地方武装经历大小战斗3000多次,歼敌6万余人,其中,毙日伪军19582人,伤4690人,俘38175人,缴获长短枪35981支、各种机枪759挺、各种炮45门、弹药100万发及其他大量的军用物资。新四军第四师部队发展到3万人,地方武装发展到2万人。主力部队及地方武装和大批民兵共同保卫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广大国土和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核发: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