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后,新四军江北部队经过艰苦奋斗,在皖江地区建立了皖中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春,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于4月中旬展开于舒城、庐江、无为、巢县之间,并于5月12日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首战告捷,6月至10月又在安合、六合公路两侧伏击日军,缴获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一批。
1938年秋,皖中地区有多支地方抗日游击武装:舒城东沙埂抗日游击大队、巢县抗日游击大队、无为县国民自卫总队、庐江县南乡游击队、和县抗日游击大队、桐城县学兵队等,为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开辟提供了必要的力量。
1938年10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为了加强对江北抗日游击武装的统一领导,对巢县、无为、庐江等地区分散的游击队进行整编,统一定名为新四军四支队游击第二纵队,司令员龚同吾,政治委员曹云露。11月,第二纵队改为江北游击纵队。1939年1月,江北游击纵队正式宣布成立,戴季英兼任司令员(后为孙仲德),黄岩任政委。5月7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后,江北游击纵队划归江北指挥部领导。纵队在司令员孙仲德、政委黄岩率领下,坚持皖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并负责维持江北部队同皖南新四军军部的联系。
中共鄂豫皖区委对皖中地区的抗日斗争也十分重视,1939年2月,区党委决定撤销舒城中心县委,成立中共舒无地委,书记黄岩,领导皖中地区党的工作和抗日活动。
1939年11月,江北游击纵队第一大队开辟了以陶厂、南义、功剩桥一带为中心区的和含抗日游击区。1940年3月,第一大队与赵鹏程游击队、铜关游击队合编,成立江北游击纵队新编第七团,团长余龙贵、政委廖成美。后因皖东反顽斗争需要,该团奉命调离和含地区。
江北游击纵队和中共舒无地委在建立巢无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过程中,将巢南大刀会进行改编。巢南大刀会的大部武装被改造为抗日的革命队伍,壮大了皖中的抗日力量,扩大了江北游击纵队的政治影响。
1940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成立皖中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皖中地区的工作。三四月间,由于国民党新桂系及其地方武装不断制造摩擦事件,皖中地区抗战以来形成的团结抗战局面遭到破坏,新四军的南北联系也暂时中断。
1940年5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中共中央中原局于6月在肥东三官集整编江北游击纵队,谭希林任司令员、孙仲德改任政委。同时,撤退到皖东的舒无地委改组成立巢湖地委,周新武为书记。地委率巢县独立营、江北游击纵队第一团活动于巢北及含山、和县、全椒地区,待机进入巢无地区恢复工作。
1940年7月,中共无为县委及所属武装,江北游击纵队第一团、第二团,巢湖地委机关返回巢无地区。为适应敌后抗日的需要,孙仲德所率部队与无为县委领导的游击合编为无为游击纵队。9月,和含巢无联合办事处成立,领导各地的政权建设。由于党政军各方面力量的加强,和、含、巢、无等地抗日武装发展到3000多人,部分区乡抗日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起来。
1940年9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第五团第三营进入桐东地区,与桐东游击大队合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林维先任团长、张友来任政委。经数月作战,开辟了以桐东三官圩、水圩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10月,成立桐东乡行政联合办事处。
以桐东三官圩、水圩为中心的桐庐无边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巢无、和含抗日游击区互为掎角,共同组成皖中抗日游击根据地,为以后创建皖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安徽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
- 上一篇:淮北抗日根据地
- 下一篇: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和左翼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