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山抗日根据地
日期:2023-02-09 19:53:44  发布人:校工会办公室 

早在1938年,中共中山县委便提出“以五桂山作为将来的游击根据地”。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一直未能付诸实践。1941年7月,中心县委派谢立全、梁奇达到五桂山区对建立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可行性进行实地调查。

谢立全到广东中山后,了解到五桂山临近珠江口西岸,山峦起伏,形势险要;山区居有四万多人口,分布于600多个大小村庄,以客家人居多,群众基础好,党组织力量较强;加上经历一年多的杀敌锄奸活动的锻炼和反“扫荡”的考验,中山人民的抗日武装队伍不断成长壮大,战斗力也日渐增强。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谢立全确认五桂山区具备进行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

9月上旬,中心县委召开会议,听取了谢立全的汇报,认为五桂山区确实具备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条件。一、有思想基础。中山县是中国共产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大革命时期就已经有党组织在活动;中山沦陷后,地方党组织在五桂山区活动活跃。二、有群众基础。中山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蓬勃,五桂山区及周边群众支持抗日救国。三、有军事基础。五桂山区周围建立了不少党领导或控制的抗日武装。四、有建立根据地的政治条件和地理条件。五桂山区纵横三四十公里,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山峦起伏,坑谷深邃,地形险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国民党、日伪的统治薄弱,群众相信和支持共产党。山区环境也有利于部队的活动回旋和掩蔽斗争。与会同志经过慎重研究后,认为可以开辟中山五桂山区抗日根据地。于是,会议制定了“经营番禺”“发展中山”的方针。随后,谢立全、梁奇达被派到中山加强中山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广游二支队第一中队也被调到中山九区,以加强中山抗日武装力量。1941年11月,该中队副中队长王鎏、政训员欧初带领60多人挺进石军沙,对外挂梁伯雄大队第七中队的牌子,对内称第二主力中队,原驻九区的抗日游击队改称为第一主力中队。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两个中队互相配合,并肩作战。

为了在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前扫清五桂山外围的敌伪据点,解决部队的武器和给养问题,1941年年底,谢立全指挥第一、第二主力中队袭击崖口伪护沙中队。部队从牛角出发,经大有围,乘石军沙乡组织的十多只小艇到小隐乡涌口登陆后,第一主力中队由谭桂明、罗章有带领,袭击驻碧绿楼的伪军。第二主力中队由王鎏带领,袭击驻经玉祖祠的伪军,很快就结束了战斗,全俘伪军40多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0多支和一批子弹。第一中队袭击碧绿楼之伪军,进攻一度受阻。谢立全当即调来机枪集中火力射击,将伪军的火力压住。经过一段激战,活捉并枪决了伪护沙中队中队长谭玉良,俘虏了伪排长苏连根等6人,缴获短枪8支。是战,取得了全歼崖口伪护沙中队的胜利,迫使崖口乡伪政权保证按时按量缴纳抗日军粮。

同时,谢立全到中山九区牛角召开武装干部会议,传达中心县委关于在中山五桂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把原来在河涌水网地带活动的中山武装力量逐步转移到五桂山区的指示,就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和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问题,统一全体干部认识。

1942年1月,罗章有、黄智(黄衍枢)奉命带领一支18人的先遣队进入五桂山区合水口、石门一带,摸清民情、社情、敌情、地形,为建立根据地打前站。先遣队进入五桂山后,在地方党组织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在群众中展开了防匪保家、抗日救国的宣传,帮助群众生产劳动、治疗疾病,镇压与人民为敌的匪霸,因此很快扎下根基。2月,欧初带领第二主力中队六七十人进驻五桂山,与罗章有的先遣队会合。3月,卫国尧带领第一主力中队十多人转移到五桂山。第一、第二主力中队与先遣队会合后,驻五桂山的抗日武装部队120多人,分别驻在合水口、白企、贝头里、长江、石门等乡村。

延安派来珠江三角洲开展游击战争的军事干部、中心县委委员谢立全,代表中心县委驻五桂山领导中山的抗日游击战争。游击大队初到五桂山,工作局面尚未打开,部队的给养出现了严重困难。为了支援游击队,保证部队必需的生活供给,中共中山本部县委和各区的党组织千方百计筹集粮饷,辗转送入山区。翠亨、石门、合水口一带的群众,纷纷将家里的稻谷、番薯、南瓜、芋头等送到游击队营地。原第一主力中队中队长杨日韶的母亲谭杏,知道儿子所在的部队进入五桂山区后,从翠亨送来250千克粮食支援子弟兵。后来,她知道游击队生活有困难,又连续4次送来粮食共1000千克,还将自己的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变卖折现,筹钱送给游击队购买粮食。五区区委派郑金文(健明)回乌石联络了陈萍、郑莹、郑兰卿、郑佩华、郑琼等6位妇女,租了7亩田种水稻,所收成的粮食除用于交租外,其余全部交给部队。

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中山人民抗日武装不断壮大,五桂山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山武装力量的领导,1942年5月,中心县委将五桂山的两个主力中队整编,内部宣布成立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卫国尧(后欧初),政委谭桂明,副大队长肖强(后罗章有),政训室主任欧初(后李进阶、杨子江),大队下辖3个中队,共120人。

1943年秋,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和中共南番中顺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机关,从禺南转移到五桂山区。

(资料来源: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核发: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