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金融产品,生动记录上海农业农村建设的历史
日期:2022-08-25 17:00:54  发布人:校工会办公室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开展农业农村建设,农村信用合作社曾发行了多种金融产品,这些股票、股金证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的定额储蓄存单,是上海进行土地金融革命,支援国家抗美援朝的生动记录。

1954年崇明县向化区花仑乡信用合作站发行的股票
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洋泾区泾南乡信用合作社社员证

1949年冬,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地区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真如区信用合作社筹建成立,红色农信开始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根发芽,并持续经营至今。

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陆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生产有了初步发展,但是国家银行的机构还没有普遍延伸到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资金得不到妥善解决。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重点试办信用合作社。随后,全国信用合作社运动出现了一个发展高潮,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上海的郊区。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通过1元、2元的起步资金,到1956年前后,上海地区已是乡乡有农信社,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

20世纪50年代信用社下乡服务的场景(资料照片)
1955年松江县新五乡信用合作社(资料照片)
1951年农村信用社发行的抗美援朝定额储蓄存单
1951年农村信用社发行的抗美援朝定额储蓄存单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传唱了一代又一代。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卫和平,在朝鲜战场上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十分困难,物资极度紧缺,为了支援战争前线,尽最大努力为志愿军提供物资保障,举国上下,全民动员,掀起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活动的高潮。

1951年,农信社推出了“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朝鲜前线”定额储蓄,鼓励农民积极存款,归集农村地区资金,支援战争前线。通过宣传动员,广大农民节衣缩食、砸锅卖铁,纷纷踊跃参与专项储蓄,为支援国家抗美援朝贡献力量,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

核发: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