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梁思成编写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
年代:1949年
质地:纸
尺寸:长26厘米、宽18.5厘米
香山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展厅里展示着梁思成编写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这件文物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委托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所编,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要见证。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学科的重要先驱。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的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先后踏遍中国15省200多个县,测绘和拍摄2000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存,为他日后注疏《营造法式》、编写《中国建筑史》以及绘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奠定了基础。
1948年12月下旬的一个夜晚,“笃笃笃……”,一串略有些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打破了深夜寂静。住在北平清华园的梁思成心中顿时紧张了起来,“难道国民党的军队进来了?”他急忙走到门口,小心翼翼地将门开了条缝,往外一望是自己的老朋友张奚若,霎时松了一口气。原来,这几位“不速之客”是张奚若带来的,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军官。
梁思成将客人领进书房,他心里一直在想:北平还在国民党手里,解放军冒着生命危险深夜前来,找我有什么要紧事?到了书房刚一坐定,一位解放军军官就从他一直紧抱在胸前的布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折叠了好几层的纸,放在书桌上打开。梁思成探身一望,竟然是北平军事地图。两位解放军军官开门见山,真挚地对他说:“梁先生,我们受党中央和毛主席委托特地前来。毛主席说,北平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万一强行攻城时,要避免破坏古建筑。请梁先生在这张地图上标出北平古建筑的位置,画出禁止炮击的地区。如果可以,还请梁先生尽快编写一本《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这样我们在解放各地时,能参考着保护文物。”
几十年来,梁思成耳闻目睹多少文物古迹毁于战火,军阀头子、国民党军官视古迹如敝履!北平被围后,他更是茶饭不思、寝食不安。这时,当他听到“北平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这句话时,心中顿时被暖流环绕。北平尚未解放,中国共产党人就冒着危险前来,竟然是为了保护文物、守护民族的文化血脉。激动不已的梁思成立即答应了这个要求。送走客人,他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夫人林徽因。两人当即决定,要不负共产党和解放军的信任,立刻开工。那一晚,梁思成书房的灯彻夜未熄。
仅在两天之后,梁思成夫妇就画出了图,把认为必须加以保护的地点,认真地一一圈点出来,整理成册后送到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后来梁思成回忆起这个时刻,激动地说:“过去我对共产党完全没有认识,从那时候起我就一见倾心了。”
《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按1949年3月以前的省、市、县行政区排列,共收入22个省、市的重要古建筑和石窟、雕塑等文物465处,并加注了文物建筑的详细所在地、文物的性质种类(例如佛寺、道观、陵墓、桥梁……)、文物的创建或重修年代以及文物的价值和特殊意义,条理分明,简明扼要,便于查阅。为了对特殊重要的文物建筑加强保护,简目将文物建筑分为4级,以圆圈作标志,用圈数多少表示其重要性,为后来文物分级管理的办法提供了先例。
北京是一座具有30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都,留下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众多代表中华民族文明的珍贵文物古迹。每逢节假日,这些地方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大家无不感慨古人的智慧,被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所震撼。此外,北京还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汇集了一大批闻名全国的专家学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国之栋梁。正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运筹帷幄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座伟大的城市才能如此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为新中国定都北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 上一篇:《苏皖边区毛泽东像邮票》
- 下一篇:邮票中的百团大战